关于可视化新闻,这五大新趋势你知道了吗

2017-07-31 10:10:42 阅读 14200

作者:张婧琪

可视化新闻始于《卫报》、《纽约时报》等媒体的尝试。从最初一张地图或者一幅表格的呈现方式到现在交互式功能的体验, 新闻可视化乘着技术的快船迎来了乘风破浪的时代。新闻可视化的类型多种多样, 有信息表、时间线、数据漫画、数据地图、文字云、泡泡图等。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可视化作品常用的可视化类型有:数据地图、时间线、信息表三大类型。

对于网络传播而言,较之图文新闻,可视化新闻借助数据之便,确实能更清晰更有趣地表明观点,从而吸引更多的网络读者。但是当前的可视化新闻中存在着一些误区,那么在制作可视化新闻时,要注意哪些方面呢?

2017年2月,英国journalism.co.uk网站联合路透社举办了第十八届数字新闻研讨活动。来自《华尔街日报》、BBC、《卫报》等多家知名媒体机构的专业人士悉数出席,共同分析当前媒体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,并且探讨直播、新闻自动化、数据可视化交互等领域的技术经验。本文整理研讨活动中的精彩部分,并结合当前国内可视化新闻存在的不足之处,配以2017“数据新闻奖”的优秀案例,为大家梳理制作可视化新闻时最新的五个趋势。

少即是多,重视传播

“少即是多,数据可视化价值在于要将信息高效地传输给读者”

  1. 确保所有信息都是有用的,且叙述过程要通俗易懂;
  2. 简化标签、元素的使用,避免造成无意义的符号堆积;
  3. 由于不同网速、设备、浏览器等条件的限制,有时一张简单的jpg图片要比链接等复杂形式更利于传播。

——《金融时报》交互式新闻主管马丁·斯泰伯

当前国内可视化新闻的主要实现手段是定制化图表。这些“深耕细作”的定制化图表,首先都容纳了海量信息;同时在美工专业的配色、配图和美化之下外观精致、简洁。目前此类新闻大多被单独归为一种分类,这意味着当你打开某个网站的相关模块时,你将看到满满一屏幕图表,它们都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信息,而多数字体都小到你并不能一眼看清,这种表述方式会让读者感到疲惫。正如路透社采编流程、数据与创新的执行总编蔡翔祁所说:“机器只是辅助工具,根本上还是要为内容服务。”不应舍本逐末,为了追求可视化这一技术性强的呈现形式而盲目跟风,新闻的本质还在于内容,在于传播。

优秀案例

2017“数据新闻奖”获奖作品《<汉密尔顿>背后的韵律》(The Rhymes Behind Hamilton)

——美国《华尔街日报》

大数据这 个作品最强大之处在于庞大音律数据的极简方式呈现。它借助《华尔街日报》可视化团队的自研算法,以大数据方式分析近期炙手可热的百老汇音乐剧《汉密尔顿》 (Hamilton)中复杂的韵律结构,并进行可视化处理,从视、听两个层面展现作品细节所蕴含的智慧,帮助读者了解为何《汉密尔顿》的歌词如此深刻和令 人难忘。

大数据大数据大数据作品链接:http://graphics.wsj.com/hamilton/

注重叙述手段,巧用垂直空间

“对于可视化作品而言,垂直空间才是黄金资源”

——《华盛顿邮报》可视化编辑科琳·麦可伊纳利

数据可视化记者要意识到信息垂直显示的叙述手段,垂直显示的数据图更适合手机端传播,与用户下拉阅读的习惯相吻合。虽然并非所有主题都适合做成垂直数据图,但是如果巧妙的把内容和空间相匹配,用户就可以通过下拉一步步阅读数据,视觉体验更佳。“滚动(屏幕)的过程会成为一种新的叙述手法”,麦可伊纳利解释称。

优秀案例
《华盛顿邮报》此前在国际上广为流传的图解新闻作品《问题的深度》,就是利用上下滚动带来的空间差异感来解读大海深处的奥秘,由此体现出4500米海底下的马航失事客机MH370是多么的渺小。

大数据英文原版链接:https://www.washingtonpost.com/apps/g/page/world/the-depth-of-the-problem/931/

中文编译版链接: http://ww3.sinaimg.cn/large/70e11e0ftw1ef8wh45htyj20eycd6wzz.jpg

适当交互,避免冗余

“可视化交互新闻响应的速度胜于形式”

——《金融时报》交互式新闻主管马丁·斯泰伯

“过度追求可视化新闻中的交互操作并不划算。”斯泰伯说:“交互操作意味着要在可视化信息上覆盖一层又一层的代码架构,制作起来费时又费力不说,延长了加载时间,用户体验也不好。”

“因此,在进行策划制作数据新闻可视化产品时,必须考虑到能使其正常工作的成本。”他补充道:“可视化新闻的价值在于信息传输的速度,所以加载与响应的速度就尤为重要。要避免增加额外的复杂功能,而不是我看了半天之后才反应过来:哦,原来这个地方还可以点一下”。

优秀案例

2017“数据新闻奖”中“公共选择奖”提名作品:《2016年外交部发言人被问最多的是哪些事?》(How do Chinese spokespersons of MFA answer questions?)

——中国《新京报》

大数据

这是一个仅由2名编辑、1名技术人员、1名实习生共同完成的作品,通过对外交部官网上公布的216场发布会,共计1755个问题信息数据进行筛选分 类,提炼有效信息,使用国外流行的交互式代码嵌入到普通网页中,宏观展现了一年中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所提及的所有内容要点,根据关键词的出现次数设定矩形的大小,用户可以通过点击来详细查看,这种新颖的可视化交互形式在国内还属凤毛麟角。作品链接:

http://www.bjnews.com.cn/graphic/2017/03/08/435753.html

给出结论,重在分析

可视化新闻的数据表达部分往往交给定制化图表来完成,这使读者一目了然。但一条新闻并不只是数据的整理,更重要的是数据背后的解读剖析。但目前的可视化新闻中往往存在本末倒置的情况,重图轻文,不知所云。数据图做的精彩美观,但解读地让人觉得摸不着头脑。可视化新闻更需要权威的分析,因此专业新闻从业人员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。

优秀案例

2017“数据新闻奖”中年度数据调查新闻奖获奖作品《无据可依》(Unfounded)

——加拿大《环球邮报》

大数据《无据可依》是《环球邮报》数据新闻团队耗费20个月的时间调查后推出的可视化作品,揭示了加拿大国内公众普遍关注的社会治安问题。该团队通过对海量的案件材 料进行大数据分析,结合全国873家警察机构的采访数据,最终发现:在加拿大有五分之一的性侵犯案件会被警方视为“无据可依”驳回,而这个数字与官方统计数据相距甚远。

大数据作品没有停留在数据的层面,而是借助精心设计的交互式可视化效果,对数据进行多维度剖析,配合当事人的深度采访报道,使人们深刻了解到被性侵犯者的痛苦与无助。作品一经推出便引发了舆论风潮,甚至还影响到了后续警方对于此类案件的处理态度。

大数据作品链接:

https://www.theglobeandmail.com/news/investigations/compare-unfounded-sex-assault-rates-across-canada/article33855643/

注重实效,避免过期

一般来说,与图文新闻相比,数据可视化新闻的生产过程要复杂不少,生产周期也相应变长。但在当今社会,热点的转换异常迅捷,各领风骚两三天而已。但不少媒体没能认识到数据可视化报道的“周期性”问题,只管耕耘,不问收获,最终是事倍功半,效果不彰。比如,在领导人出访后一两个星期才推出相关报道,在一起大火灾过后半个月才做出相关产品,这些煞费心血的作品就不可能获得广泛传播。

所以在保证质量的同时,也要紧跟热点,以获得最佳的传播效果。

关注微信公众号,获取最新信息小编微信(zqykj0811),加入微信群与悟空团队的数据分析师一起交流

返回新闻活动列表